|
|||||
|
|||||
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魯省,一場關于“廢物涅槃”的綠色故事正悄然書寫——中國電建明古魯發電公司以創新為筆,在環保與發展的卷軸上,繪就了一幅雙贏畫卷。 “‘電建磚’的凝結速度比傳統材料快一倍,抗壓強度大大超越標準,為我們擴建節省了一大筆費用?!迸恋虏才瑺柷逭嫠仑撠熑怂_菲提起中國電建“點灰成金”的技術贊不絕口。 薩菲口中的“電建磚”是中國電建明古魯電站以發電產生的灰渣作為主要原材料,經過破碎、研磨、混合后,作為沙子與水泥混合的替代材料,是一種典型的“以廢治廢”新技術。 兩年前,薩菲站在泥濘的工地上,望著預算表上飆升的砂石成本愁眉不展。傳統建材的高昂代價,讓這座承載信仰的建筑擴建舉步維艱。直到那個蟬鳴聒噪的午后,中國電建的技術人員帶著一袋灰渣叩開了門。 當混合灰渣的混凝土試驗墻拔地而起,敲擊聲如晨鐘清亮,薩菲的驚嘆聲里帶著震撼,心中一遍遍重復著電建人第一次見面時對他講的話——“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藏,科技是點石成金的鑰匙”。 作為印尼蘇門答臘島重要的電力供應項目,明古魯電站年發電量超10億千瓦時,在保障區域電力穩定的同時,面臨灰渣處理的難題。依賴外部專業公司處理成本高企,加之受限于運輸條件和疫情影響,灰場一度面臨過載風險。但中國電建人深諳——危機的背面是機遇的密碼。 2022 年,明古魯發電公司積極與明古魯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灰渣攻堅隊”正式集結。一個個夜晚,護目鏡后是熬紅的雙眼;一行行筆記本,是上千組數據的交鋒……墻角的失敗樣品堆成小山,質疑聲像灰渣般厚重,但是這些卻擋不住攻堅團隊的腳步。千百次實驗后,灰渣終于褪去“工業糟粕”的標簽,化作了搶手的“循環黃金”。 清真寺的擴建只是綠色變革序章,曾經的“廢棄料”變成了沼澤的“營養餐”。 過去,清真寺周邊的井水渾濁如墨,棕櫚樹在貧瘠土壤里無精打采……發電公司的工程師們化身“泥沼探險家”,采集周邊上千份土壤樣本,在實驗室里接受“灰渣療法”。當改良后的灰渣填入沼澤,奇跡如春天般蘇醒 ——軟爛的土地長出脊梁,渾濁的井水濾出星光。 如今,孩子們捧著清冽井水暢飲的笑容,筆直的樹干在風中舒展臂膀,飽滿的果實墜彎枝頭。 環保不是終點,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起點。當《明古魯時報》頭條聚焦這場“灰渣革命”時,發電公司科研團隊將目光望向更遠的地平線,他們正在深入研究灰渣在新領域的應用潛力,探索更加顯著的經濟效益。 風掠過清真寺尖塔,掠過生機盎然的棕櫚林,掠過滿載灰渣的運輸車。這場關于“變廢為寶” 的綠色故事,正在 “一帶一路”的土壤里寫下新的注腳。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