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為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國家隊,水電基礎局以“防治結合、綠色修復”為理念,依托自主創新技術與智能裝備,攻克多項世界級難題,構建起“預防-治理-監測”全鏈條防控體系,為我國能源開發與生態安全筑起堅實屏障。 系統思維馴服“地質巨獸” 西南山區地質條件復雜,巨型滑坡治理如同在“豆腐”上釘釘子。面對云南梨園水電站念生墾溝堆積體這一國內規模最大的滑坡整治工程,水電基礎局以系統思維織就“天羅地網”。總方量2700萬立方米的滑坡體,相當于近兩個西湖的水量堆積在金沙江峽谷,施工中最大日滑動位移達50厘米,導流洞三次被滑坡掩埋。項目團隊使用“三牙同心鉆具”,通過三翼同步擴孔技術為錨索鉆孔打造“三角支點”,在松散如豆腐的覆蓋層中將錨索施工效率提升3倍,僅用45天完成原計劃3個月的錨固工程;針對60米深松散層預應力錨索垂直度偏差難題,運用“高壓鉆進+同心鉆具”組合工藝,將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內。綜合運用抗滑樁、連系梁、截排水等技術,使滑坡日位移從“狂奔”降至1毫米以下。 在世界首例堰塞湖改造工程——云南紅石巖堰塞湖治理中,面對1200萬立方米滑坡崩塌體的防滲和加固難題,傳統防滲技術束手無策。水電基礎局提出“壩腳淺層密實+壩體改性加固+壩基一體化防滲”系統方案,研發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在137米深松散地層中澆筑1.2米厚防滲墻,相當于在46層樓深的地下筑起31371平方米的“銅墻鐵壁”,成功截斷滲透路徑。工程將總庫容1.85億立方米的堰塞湖轉化為年發電量7.6億度的水利樞紐,其“堰塞湖險情處置與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獲中施企協“2024年工程建設十大新技術”,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名錄,為全球提供了“變廢為寶”的中國方案。 精準工藝縛住“懸頂之劍” 高懸于峽谷之上的危巖體治理,考驗著“空中穿針”的極致工藝。 在貴州索風營水電站DR2危巖體,頂部高程1085米,底部870米,相對高差215米,78萬立方米巖體形成倒懸結構,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電站上方,是國內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危巖體綜合處理工程。水電基礎局聯合30余位專家,經過10年攻堅,首創直徑7米、深85米的“擎天柱”式抗滑樁——相當于在懸崖邊澆筑一座28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巨柱,同步在110米高空完成2000 kN錨索“穿巖手術”,形成“樁錨協同”加固體系,為危巖體裝上“安全鎖”,消除了國內罕見的高陡倒懸體隱患,成為高陡倒懸體治理的“活教材”。 面對貴州洪家渡水電站老鷹嘴260米高陡倒懸體,巖體破碎如“風化千層餅”,常規爆破可能引發鏈式坍塌。項目團隊創新采用靜態爆破逆向開挖工藝,以膨脹劑“溫柔撕裂”巖體,減少振動對脆弱巖層的擾動;搭設懸挑式作業平臺,通過“空中棧橋”將施工荷載轉移至穩定巖體,破解臨空三角區坍塌難題,形成的“洪家渡模式”,成為西南地區風化危巖體治理的“技術樣板”。 技術創新筑牢“垂直防線” 在高海拔、高烈度地區的“垂直戰場”上,水電基礎局以“科技繡花針”穿山越險。面對烏江東風水電站右岸百米高陡坡近乎垂直的巖壁,傳統支護技術“無處下錨”。水電基礎局創新研發小口徑抗滑鋼管樁技術,將直徑僅30厘米的鋼管樁像“巖體鉚釘”般精準植入破碎巖層,同步研制專用混凝土澆筑工具,破解了陡坡混凝土易流失的難題。 在金沙江畔的白鶴灘庫區,華同大橋右岸邊坡受多條地質斷裂帶切割,整體滑移導致橋墩位移超警戒值。項目團隊以“格構錨索+抗滑樁+排水”綜合治理工藝,形成“固本、減載、疏導”三重防護網,保障了白鶴灘水電站配套交通命脈的安全暢通。最驚心動魄的“手術”發生在岷江上游的獅子坪水電站。受汶川地震影響,這座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出現嚴重滲漏,如同“心臟衰竭”危及大壩安全。水電基礎局實施國內首例高壩“心臟移植手術”:在原有心墻內“嵌入式”建造厚1.2米、深150.53米的新防滲墻,采用雙輪銑槽機在復雜地層中“毫米級”精準成槽;創新“深槽拔管+高壓灌漿”技術,實現新舊防滲體系無縫銜接。治理后壩基滲流量從16.5升/秒斷崖式降至0.18升/秒。 雙核驅動重塑“江河安瀾” 河流崩岸治理既要“固住河床”,更要“留住生機”。水電基礎局以“工程防護+生態再造”雙核驅動,在長江大保護戰略中探索出一條“防洪安全與綠色發展共生”的創新路徑。在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中,面對湍急江流對岸坡的持續沖刷,傳統拋石護岸工藝猶如“水中撒沙”,難以精準定位。水電基礎局創新研發“箱式吊拋”施工系統——將混凝土預制箱體通過智能定位船精準投送至水下崩岸區,配合可視化監控與三維激光測量技術,實現“厘米級”動態糾偏。工程完工后,提高了大堤防洪能力,減輕了防汛壓力,防洪減災效益顯著,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等綜合效益。 從橫斷山脈的滑坡鎖固到烏江絕壁的危巖摘帽,從金沙江畔的“心臟移植”到長江岸線的生態重生,水電基礎局以科技為刃、以匠心為魂,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不斷突破邊界。這支“山河守護軍團”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3項,主編行業標準35項,用硬核科技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擔當。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