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五一”假期期間,千年古鎮碧江村迎來了如織的游客。喧鬧聲與村心涌的粼粼波光交織在一起。誰能想到,如今這一泓清波,一年多前還是隱藏在道路下的黑臭暗涵。 河在何方? 碧江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兩岸具有典型的嶺南水鄉風貌。清代詩人蘇鶴曾用“碧江江水浸煙霞,春樹濃蔭一萬家”描繪這里的美景。50年前從廣州從化嫁到碧江的居民鄺素娥回憶道,以前的碧江水光接天,她劃著小船運輸稻谷、甘蔗、桑蠶,常常經過村心涌回家。上世紀末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村心涌水體發黑發臭,蚊蟲滋生,最終被迫覆蓋成為村心大街暗涵,從此“不見天日”。水系空間被割裂,歷史記憶也逐漸模糊,正如鄺素娥所說:“這些河涌被覆蓋后,很多人都搬出去住了。” 碧江村是順德區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心大街也入選了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多年來,當地政府和村民一直希望重現村心涌往日的盛景,受制于多重因素一直未能如愿。2021年,順德區啟動“以水美城、以水興城”戰略,碧江村成為首批試點區域之一,村心大街暗涵復明工程也隨之提上日程。 螺獅殼里做道場 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要重現碧江村的美景,不僅要讓村心涌“揭蓋復明”,更要解決水質問題,為市民打造親水樂水的空間。中國電建順德治水團隊秉持“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理念,首先進行系統化排查,對村心涌匯水流域內的管網進行全面梳理,分析污染物匯聚路線,研判水質目標,確定了“先治水、再開涵,先水清、后岸美”的總體思路。電建人深入兩岸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條巷道,累計完成合流制區域改造59.78公頃,新建管網42.23公里、立管改造17.22公里,實現了清水、污水“各得其所”;整治沿河問題排口230處,清理暗涵底泥4600方,有效實現污染物減存量、控增量。一系列控源截污措施實施后,河涌水質達到了地表V類水標準。 “攔路虎”還有極其逼仄的工作面。村心涌兩側緊鄰多處省級保護文物和百年古樹,暗涵復明基坑邊線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最近距離僅4.11米,與百年古樹的施工距離僅2.5米,與現狀居民區房屋的最近距離僅2.28米,專家要求嚴格控制機械振動和土層干擾。而且,復明后的河涌需要集景觀、生態、防洪、排澇等功能于一體,原有河床又富含淤泥和砂土。因此,在方案選擇上,必須充分考慮房屋振動干擾、古樹保護、行洪斷面、地質條件等多種復雜因素。這樣的實施環境,對施工組織和施工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說是“螺獅殼里做道場”也毫不夸張。 電建順德治水團隊經過深入比對,選用了對土體干擾最小的鉆孔灌注樁加旋噴樁施工方案。在基坑施工期間,嚴格把控每一道施工工序,對泥漿配比、成孔質量、灌漿時間、注漿壓力等都進行嚴格的工序驗收。歷時8個月,完成了972根灌注樁和7公里旋噴樁。在河涌掀蓋期間,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和周邊旅游街區的影響,特意采用了繩鋸工藝和靜音發電機。經過12個月的持續努力,電建人克服了房屋古樹保護、地下管線復雜、汛期、地質條件等多重困難,在2024年12月30日之前順利完成了全部土建基礎施工。 清水繞金樓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項目實施之初,電建技術團隊充分調研歷史上的村心涌,力求恢復清水潺潺,商船往來,潮漲潮落,循環往復的生態美景。因此,必須構建持久可控的水動力,確保村心涌旅游景區的價值。通過系統考慮聯圍內水動力構建情況,電建人謀劃重建了村心涌獨立的調水線路。在緊急突發情況下,僅需要18個小時就可以對村心涌完成水質調換,可確保水質提升至Ⅳ類水目標。 如今的村心涌,河水蜿蜒如碧玉,像一條靈動的絲帶,點綴著碧江“五獸當關、九龍入洞”的山水空間格局,串聯起碧江金樓、磚雕照壁、德云橋等百年歷史建筑,重構了周邊的商業文旅生態。附近村民由衷贊嘆,“比復明前的水質要好太多了”?!拔逡弧奔倨谄陂g,碧江金樓的游覽人數和營收同比均增長了45%。 村心涌的生態重生,是電建治水人發揮自身經驗優勢,服務順德區“以水興城、以水美城”戰略,修復傳承嶺南水鄉基因的生動實踐,也是順德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電建人正以龍舟競渡的魄力,用電建智慧和電建方案,為順德人民打造更多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家園。 村心涌今貌 村心涌碧江金樓門前居民生活景象 村心涌德云公園 村心涌村心大街北段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