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五月的老撾,熱帶雨林的濕熱空氣里浮動著雨的氣息。南歐江梯級水電站作為中老“一帶一路”重點合作項目,全流域七座梯級水電站如七顆翡翠明珠,鑲嵌在南歐江蜿蜒的峽谷間,肩負老撾北部電網骨干電源重任。 值此小滿時節,即將迎來老撾的主汛期,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水庫科學蓄水調庫工作。通過精準把握當前雨水資源豐沛的有利時機,各級電站全力做好汛期準備,以精細化管理與高效運行,推動每一滴水轉化為清潔電能,為老撾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攀崖涉水間的“數據哨兵” 在南歐江七級電站上游的一處遙測站,“王工,2號山頭傳感器信號跳變!”對講機里傳來同事小宋的急促呼叫。 “遞工程寶!先測防雷模塊。”王栓側臉避開撲面而來的山風,萬用表的表筆順著濕漉漉的電纜探進苔蘚覆蓋的縫隙。 這位被同事稱為“水電蜘蛛俠”的漢子,負責維護全流域68個遙測站——這些分布在老撾三省、覆蓋2.56萬平方公里的“數據哨兵”,構成了水電站的“千里眼”。 去年暴雨擊穿的感應線圈、今春傾斜2.3度的桿塔、老鄉牽牛誤碰的圍欄……每一處隱患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汛期前必須把這處桿塔加固,再給警示牌刷層反光漆。”王栓扯出斷股的接地線,褲腿上的泥漿已干結開裂。 自3月5日汛前巡檢啟動以來,他和團隊從最上游的七級電站開始,沿著河道徒步下行,餓了啃一口糯米飯,累了就在樹下打個盹。 68個遙測站,每個都要經歷“望、聞、問、切”:檢查太陽能板是否被藤蔓遮蔽,測試通信模塊在暴雨中的穩定性,清理集雨罩里的落葉。 當夜幕降臨時,他們的頭燈在山林間連成一串流動的星光,正如那些隱藏在云端的傳感器,用精準的數據編織著防汛減災的“生命線”。 焊花飛濺中的“設備醫生” 蛇年春節的爆竹聲還未散盡,南歐江二級電站和六級電站的廠房里已響起焊槍的轟鳴。 南歐江六級電站廠房深處,站長陳曉輝舉著手電筒,光束在發電機定子線棒和定子硅鋼片構成的叢林里游走,光束偶爾停駐,映照出他額頭的汗珠。“機組A修進入關鍵期,轉子回裝和調速系統調試是硬骨頭。”聲音沙啞卻堅定。 在他身旁,機械維護員本馬一手拿著內窺鏡一手拿著顯示屏,仔細探查和記錄轉輪的每一個葉片的處磨損情況。一旁的電氣維護員阿拉也沒閑著,在中國師傅鄔松指導下校準水導軸承溫度傳感器,確保每一個數據都能精確無誤地反饋到中央控制室。 在六級電站的大壩灌漿廊道,安全監測工程師徐宏業帶著老撾徒弟賽康,用滲壓計測量廊道壓力的細微變化。“每0.01兆帕壓力的變化都可能是隱患。”徐宏業的話讓賽康攥緊了記錄筆。 “設備無小事,安全大于天。”陳曉輝站長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他深知,每一次的維修與保養,都是對安全生產的最好保障。因此,他帶領團隊,對每一臺設備都進行嚴格的檢查與維護,確保它們能夠在汛期到來時,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挑戰。 5月10日,當六級電站3號機組重新并入電網,水輪機的轟鳴如春雷般震徹山谷。廠房外的芒果樹上,幾只喜鵲被驚得振翅高飛,翅膀劃過雨后的彩虹。 隨著煥然一新的機組重新并入電網,南歐江的澎湃江水轉化而成的清潔電能將繼續點亮老撾萬家燈火。 數字大屏前的“水情指揮官” “5月16日14時,上游雨量站監測到累計降水89毫米!”值班長杜濤的指尖在監控屏上劃出紅色預警線。 發電管理部負責人向春見目光緊盯著流域三維模型,手指輕點間,“階梯式消落”方案化作數據流飛向各個電站,“今晚20點前,七級電站必須騰出庫容。”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5月17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掠過七級電站的攔河大壩,庫水位精準降至590米死水位,成功預留13.33億立方米防汛庫容,標志著電站汛前水位消落任務圓滿收官。 小滿當日,南歐江的江水在陽光下發著靛藍色的光,68個遙測站的信號燈如星星般點綴在山林間,21臺機組的轟鳴聲與雨林的鳥鳴交織成歌。老撾籍員工賽康指著遠處的村寨,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我家的電燈,就是這里發出的電吧?” 這是“一帶一路”最動人的注腳。從懸崖上的檢修繩到數字大屏的代碼,從焊花飛濺的廠房到靜謐的村寨,南歐江梯級電站的建設者們用青春和汗水,在熱帶雨林中編織著一條能源紐帶。 當小滿的雨水注入庫區,當清潔的電流跨越國界,中老兩國的友誼正如這滔滔江水,奔涌向前,永不停息。 |
||||||
【打印】
【關閉】
|
||||||
|